法律,不是冷冰冰的词,是影响我们生活的规则,
当今社会,
我们不仅要学法、守法,更重要的是“用法”
日常生活、职场遇到难题,要么不懂法要么懂用法
—— 私密分享,请收藏 ——
1 / 被辞退,这13种情况都有赔偿金
2 / 写借条,你闻所未闻的潜规则
3 / 酒桌上,喝酒劝酒要承担责任
“学会‘用法’,才是懂法最高境界”
真有一天被辞退,你能要到的赔偿金
身在职场的你,别等到被辞退的那一天还不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够索要赔偿金!
揭开被辞退,公司需要支付经济补偿的13种情况:
1.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
2. 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3. 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4. 用人单位未及时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5.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
6. 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你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
7. 用人单位违章指挥,不顾员工人身安全强制工作;
8. 用人单位提出辞退员工并与员工协商一致而解除劳动合同;
9.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
10.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
11. 单位因为各种原因破产、倒闭、重组、裁员等情况发生;
12. 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3. 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用人单位应与你签订劳动合同,否则用人单位需自用工满一个月之日起向你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补偿。
不懂借条两规则,法官也帮不了你
借钱,肯定是要写借条,但是,你知道借条怎么写才能具备法律效力吗?
到底是为什么有的人拿着借条打官司,却因为借条上2个“潜规则”,就没能要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钱,而且连法官也无能为力?
潜规则 ① :“今借”与“今借到”的区别
99%的借条上都会出现“今借某某人多少钱”,那这样的话是否完美无瑕呢?答案是否定的!
借条中“今借…”与“今借到…”只相差一个“到”字,就给了实际的借钱人赖账的口实。
假如借条中写“今借某某10万元”,在法庭上,借条虽然是其写,但只是表达了借钱意愿,其并没有真正收到钱。
潜规则 ② :借条上“还”,是“huan”还是“hai”
假如借条中出现“今还欠款10万元”的字样,可以理解为“今还(huan)欠款10万元”,也可以理解为“今还(hai)欠款10万元”,究竟是还(huan)还是还(hai),即使债主告到法院,连法官都难以判断,最终往往以债主败诉而告终。
酒桌上4个行为让你难逃其责,坐牢
同桌饮酒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因为喝酒发生意外(比如死亡)这时候怎么办,在一起喝酒的你是否有责任?
其实喝酒劝酒需要同桌饮酒人负责任的有4种:
① 喝酒以后驾车发生事故
如果你和酒驾者一起吃完饭后,同一时间离开,对方却开车回家,你明知机动车驾驶人不得饮酒,却未尽劝阻义务,客观上增加了驾驶人驾车出现事故的概率,导致了驾驶人驾车撞人的事故发生,所以,你和实际的交通肇事者均有一定过错,根据其过失大小或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② 对过度饮酒者没有履行照顾义务出现意外的
假如对方过度饮酒后,独自回家或者处理其他事情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同桌喝酒的你都是要承担责任的,因为你没有尽到“照顾义务”,认定主观上存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对醉酒伤亡人承担相应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③ 强迫性劝酒
比如在酒桌上用“不喝不够朋友”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的,发生意外的情况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④ 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
明知对方身体不舒服,或对方身体有不适合饮酒的疾病的,仍劝其饮酒诱发疾病的,这个时候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